基地是依托普通高中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工作核心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基地建设旨在充分的发挥各学校的学科优势,围绕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规范高效地开展课程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打造引领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品牌学科,构建基于我市普通高中实际的课程教学研究与交流平台,以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水准不断提高。
——到2018年,基本实现高中学科全覆盖,辐射全市20所左右的普通高中,总结提炼可借鉴、可推广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引领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
——到2020年,通过基地的示范引领,全市完成一轮课程多样化、校本化建设,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1.研究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就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我市高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通过专家引领、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方式,寻求解决对策,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全方面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2.建设一批课程教学共享资源。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快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系统开发、整合惠及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享课程资源。
3.培育一批学科名师。发挥教研员与名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同步教研、集中研修、师徒结对专业沙龙等方式,持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更多有影响的学科名师。
4.打造一批品牌学科。从学科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教研科研强化基地的发展意识,促进基地整体专业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打造影响广大的品牌学科。
5.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教研活动为主要载体,搭建全市高享的交流研讨平台,充分的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吸纳非基地学校教师参与基地活动,同时将基地活动延伸到非基地学校,以带动全市高中学科课程教学水准不断提高。
2017年拟建基地的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原则上拟各建两个基地,其余学科原则上拟各建一个基地。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申报。
1.有较强的项目团队。原则上学科教研组要有1名以上市级学科带头人(含特级教师、省级以上政府津贴获得者等)和2名以上市级骨干教师。
2.有较强的教学和教研能力。申报学科基地的教师团队中,至少有一人次获市级及以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至少完成过一项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或开发过一门有实施成效的校本课程。
2.所申报学科在全市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学科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高,同行评价好。
3.可以依据本地、学校实际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及重点工作方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创新,能务实,可操作。学校可提供必备的设施设备、一定的经费等条件保障。
1.学校推荐。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积极组织优秀教研组申报,并做好遴选推荐工作。原则上各校申报的学科基地不超过5个。
2.市级评审。市教体局组织专家对各校学科基地申报材料来评审,并对材料评审通过的学校进行现场答辩、当地考验查证,综合确定首批市级课程基地学校。
1.加强组织建设。各基地学校要成立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组(学科组)。市教研室要提供专业支持。
2.落实经费保障。基地建设费用由基地学校承担,教研活动经费由基地学校和市教体局共同分担。
3.做好工作规划。学科基地批准后,根据市教研室和学校的教研工作规划,谋划好每学年的工作规划,落实好活动内容、形式、范围、时间和地点。工作规划须报学校教研处(教科室)、市教研室备案,学校教研处(教科室)、市教研室应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市教研室高中学科教研员要参与计划的制定。
4.建好工作档案。基地学校相关学科要建立专项档案,基地负责人要做好基地活动的记录和相关评价,及时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归入档案,谨慎保管,便于今后总结评价。档案资料包括基地建设总体方案和学年度工作目标、工作规划(含行事历)、活动记录、活动评价、活动总结与反思等。市教研室高中学科教研员要参与基地学科建设与开展的主要活动,做好策划、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
5.强化评估检查。市教体局将建立评估制度,对基地进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认定一次。每学年对各学科课程基地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成绩优秀的基地和个人予以表彰,连续两学期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
6.给予必要待遇。市教体局将在外出考察培训、评优评先中给予基地负责人及贡献突出者优先待遇。学校应当给予基地负责人及贡献突出者在工作量计算、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中第一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