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一个年头。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很大提升,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市场经济等学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制度、新思路是我们取得如此大成就的重要手段,进而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文化,也一并被我们接受了过来。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在习惯了穿西装、打领带的同时,是不是把自己的文化也淡忘了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震天的缶声,伴随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孔圣人名句的吟诵,似乎在宣告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依然有强盛的生命力。但文化间存在着渗透、转化,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文化的发展、扩散和变化,乃至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否又只能是社会学家研究的范畴?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周尚意日前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范畴下的一个亚分支,正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渗透、转变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我们国家对文化事业逐渐重视,文化地理学也正到了用武之时,将在规划、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每个文化都有它最早出现的地方,这一个地区被称为“文化源地”。文化从这个源地向外传播、扩散后形成的分布范围是“文化区”。
以汉语为例,汉语以中原地区为其产生的源地,通过历史上多种形式的文化扩散,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大小不同的汉语文化区。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的存在表明,文化具有空间性,而文化的空间性正是文化地理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不同文化区的文化能够最终靠人口的迁居、战争等形式相互渗透。例如游牧文化区与农耕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和不同宗教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这种交流是相互融合的,有时又是冲突的。而文化区重叠时的文化整合,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周尚意介绍,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广义文化,它分为三个层面,即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
生计文化主要研究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计类型等;制度文化则指组织生产、生活活动的机构、制度,如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则是与人们心理、信仰、价值观相关的宗教、艺术等。
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为纵向研究。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者可以挖掘不同地方生态保护的地方知识,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服务。例如,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有一套防止土壤侵蚀的地方性知识,而这套地方性知识远比科学家的方法更符合地方地理特点,更为行之有效。
有些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自然环境没关系,我们叫做横向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着眼于文化的空间关系。例如北京各回族聚居区,其兴衰命运各有不同,很难解释。而文化地理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那些位于主体民族文化边缘地区的回族聚居区,以及回族聚居区的经济自组织中心与宗教文化自组织中心在空间上重叠的回族聚居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就是一例。
“现在我国的主流观念是,只有学历史的人才可以作文化研究。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文化的空间过程需要地理学家参与研究。”周尚意说:“不过文化的确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从事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人都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这样才可以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发展经济是必需的手段。而经济发展与文化地理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的空间现象,又别有一番天地。
周尚意在对北京城区公寓房房价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房价最高的地段往往不是基准地价最高的地段,而相对更靠近北京中轴线北段。
一般来说,在城区的范围内,公寓楼之间的的建筑成本差异与地价差异相比,基本能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从经济学角度看,地价应该是决定楼盘价格的重要的因素。那么,调查的结果就使人疑惑了。
经过分析和进一步研究,她得出结论,正是人们的空间文化观,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通俗地来讲,即在北京人的空间文化观中,中轴线附近风水好,适合居住。她参加了2002年北京市城区基准地价确定工作,而在基准地价的计算公式中,则并没有将空间文化观作为参数。
不过,文化因素并非在所有经济活动中都能起到明显作用。周尚意及其团队在分析过外来餐饮文化在北京的空间扩散后发现,肯德基和星巴克的扩散过程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大。
肯德基作为一种大众中档消费品,它的布局与北京商圈分布有一致性。而星巴克是高档消费,其选址布局则更注重了追踪高收入人群,比如中关村、国贸CBD等区域。外来餐饮文化与本土餐饮文化的相互作用并没有体现在分布上。
“一些经济活动的背后,往往会有文化地理的因素起作用。如果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中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给以足够的重视,就可以使规划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生态可持续、文化多元的四个方向上实现多目标最优。”周尚意说。
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使国家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变成全球经济大国,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尚未达到相应的地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曾在不同场合呼吁,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国,不但要做世界GDP大国,更要争创世界文化大国。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多样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的空间分布构成了多元文化空间格局。”周尚意说:“文化的多元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活力的发挥,更可以维护文化系统的良性与稳定。中国不但需要繁荣的经济、和谐的社会、绿色的家园,同时也需要多元的文化。”
现在,慢慢的变多的地方领导和广大群众已注意到发展中的文化问题,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的社会氛围已经为文化地理学参与区域发展规划创造了社会条件。
“目前,我国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人员还比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也不充分。”周尚意最后说:“在国外,文化地理学研究,不但被应用到区域规划中,还可以用在城市规划甚至景观规划中。随着中国的发展,文化地理学也将得到愈来愈普遍的重视,其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广阔。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研究水平,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很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