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视角的独特作用发布时间: 2024-02-12 来源:地理信息领域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新农村建设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问题,诸如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变化,农村人口的分布、规模与素质及其变化,当地的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这些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些都是地理学特别是乡村地理学所关注的内容和能发挥独特作用的领域。”

  在苏南地区乡村考察途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的项目组成员之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花楼,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龙花楼认为,从学科层面来讲,地理学应该是最能发挥好支撑新农村建设决策作用的一门学科。

  理由在于:其一,地理学有着独特视角,主要是通过运用地理技术,包括调查观测、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统计分析等,对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及其外在环境进行动态观测;其二,地理学关注综合研究,包括综合分析某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不一样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下某一地区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其三,在动态观测和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空间表达,因地制宜、优化布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涉及范围很广,需要地理学中自然和人文研究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也就是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因地制宜与区域差异是地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龙花楼以项目组考察到的一个典型样点蒋巷村为例。蒋巷村是江苏省常熟市境内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村庄,这里曾经是一片易涝的低洼地,加上血吸虫肆虐,可谓是穷山恶水。利用动态观测技术,可以考察这里的资源与环境变化,辅以产业体系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分析,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全方面了解这个村的发展背景、成长历程及其成功经验,这样的研究就是一种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

  龙花楼表示,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在带领全村根治贫穷、富民强村的奋斗历程中,很好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思想中的“因地制宜”。常德盛想到怎么去改变不利地势,包括兴修水利,带领村民实施大规模的治水改土工程,改变不利的农业生产环境;又通过放养绿萍增加田土肥力等多种措施,使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分析本地的优劣势时,常德盛考虑到这里离上海等大城市比较远,资源优势也不突出,他就出去调研考察,引进了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当村里有实力把村民陆续搬进别墅区时,为了环境的整洁卫生,他们并没有把猪圈、鸡棚一起搬进去。而是合建了一个“生态种养园”,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栽培竹园、果园,养殖河塘鱼虾,形成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

  “根据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做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项目时,首先注重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这次考察也看到了,东部沿海地区既有非常富裕的村,也有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收入的区域差异及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边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龙花楼表示。

  比如,农村与城市相比就处于边缘化位置。从区位条件来看,偏远农村发展就更加边缘化,在接受信息、技术扩散等发展要素等方面肯定更难。边缘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观念、信息等就是非物质因素,这一些因素加大了区域差异,在东部,以至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时都要考虑这些差异。不仅东、中、西部地区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本身也有很大差异。

  龙花楼认为,这一边缘化又因农村生活方式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交互作用的不同而各异,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不同的农村发展类型。

  举例来说,像苏州的一些地方,如昆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地发展,目前已跃升为全国百强县名单中的第一位,这对当地农村产业与就业转型的影响深远,可归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这一类型。对那些城镇化所占优势显而易见的地区,可归为明显城镇化农村发展类型。对那些城镇与农村发展势头不相上下的地区,可称为均衡性农村发展类型。而对那些落后的山区、偏远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可称为农业主导性农村发展类型。

  至于如何精准把握某一区域所属的类型,龙花楼认为,可考虑从地区的资源禀赋、设施状况、农村发展现状与动态、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以甄别。通过一个区域的城乡差距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地方GDP状况以及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因素,刻画其发展状态,了解所处的类型分支,就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建设途径与措施。

  首先,应该对贫困、薄弱村给予特别关注。这些村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假如没有外部援助、政府不关注,这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相比较而言,富裕村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来看,龙花楼认为,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伴随大量乡镇企业的崛起及农村住宅的更替,大量大块的优质良田因无序建设而导致的破碎化状况很明显;耕地明显减少,而且减少速度之快,对发展现代农业是个限制;产权问题值得重视,集体土地的流转、村集体发展经济用地,第一步是要转为非农用地,否则在程序上是违法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国家层面的多方面问题。

  从所考察的蒋巷村、华西村以及连云港的西棘荡村等典型村来看,龙花楼说,一个好的带头人对一个村的发展很重要,加强对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他强调,建设新农村,需要村集体有经济基础,对于薄弱村,国家省市县都要重视,要逐步形成资金援助体系,通过技术结对等方式,扶助薄弱村的发展。此外,充分认识当地的优劣势,如何巧妙借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