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发光二极管(LED)点亮了21世纪。LED是业界公认的新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的核心器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樊逢佳与河南大学教授申怀彬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LED拍片机”,破解了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效率和寿命难题,并刷新多项世界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在环保型量子点显示和照明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11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审稿人评价称:“该研究选题重要且具有时效性,作者清晰阐明了量子点LED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电荷注入势垒、电荷分布及相关分析方法,并利用电激发瞬态吸收光技术深入解析磷化铟基量子点LED电荷浓度及结构优化问题,取得了定量且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LED显示屏无处不在,LED照明产业更是我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支柱。随技术进步,一大批新兴显示和照明LED,如量子点LED、下一代有机LED、微型LED崭露头角。
在国外做博士后研究时,樊逢佳便开始接触LED。“我注意到国际上没有课题组专门研发新仪器,从实验角度验证新兴LED的内部机制问题,只有少量研究人员在做相关的理论计算。”
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原位、直观的表征手段,LED内部好像一个“黑匣子”,研究人员“看得不够清楚”,对其内部运行机制也理解得不充分。
2017年9月,樊逢佳回国加入中国科大,开始组建团队专注研究量子点LED关键科学问题。经过两年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樊逢佳解释说,人骨折就医,得先拍片子才能诊断。这台仪器相当于为LED“拍片子”的CT机,不仅能实时捕捉LED内部载流子的活动,还能清晰描绘其电场分布。借助这一“超级视野”,研究人员终于能对LED内部做全面“体检”。
该仪器的科学原理是把传统光激发瞬态吸收的“光激发、光探测”模式升级为“电激发、光探测”,以此来实现对电子和电场的原位监测。
利用该仪器,樊逢佳等人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如揭示了影响量子点LED电流和电压效率的限制因素、探明了蓝光量子点LED的性能衰减机制、发现了“电激发”过程中新奇的物理现象。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理解和优化LED性能提供了强大支持,还有助于发现物质新现象、研究物质新规律。”樊逢佳说。近年来,他们还发展了噪声抑制算法,将仪器灵敏度提高到十万分之一。
量子点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半导体纳米晶体,表现出尺寸依赖的光学效应,即不一样的尺寸可以发出不一样的颜色的光,而且色纯度非常高。这一独特的光学性能使量子点成为最好的发光材料之一,被应用在量子点LED等显示领域。
樊逢佳介绍:“量子点LED分为有镉和无镉。无镉无铅量子点LED由于其环境友好优势,备受研究人员青睐,以磷化铟体系为代表的量子点LED则被誉为显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2019年、2020年,韩国三星集团在《自然》连发两篇无镉量子点LED论文,展示了他们在红色和蓝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器件中取得的进展,代表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无镉量子点LED研究的最高水平。
然而,随后几年里,国际上关于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的研究迟迟未有突破。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的效率和寿命仍落后于红色和蓝色的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成为制约环境友好型全彩量子点LED产业化的关键。
在无镉无铅量子点LED中,为什么红色和蓝色器件表现优异,而绿色却始终难以突破?这成为显示领域的未解之谜。
申怀彬长期从事量子点LED的设计工作,是多项量子点LED性能世界纪录的保持者。自2018年与樊逢佳结识后,两人便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次,他们再度携手,向量子点显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绿色环境友好型磷化铟基量子点LED发起攻坚。
研究团队通过“拍片机”的“诊断”,发现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性能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电子注入不足和电子泄漏严重。想象一下,本该流向“蓄水池”的电子,一边是“进水管”堵塞,一边是池底有“泄漏”,这就导致电子“蓄水池”无法装满。
为了解决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低、宽势垒”的创新设计的具体方案,对电子“蓄水池”做全面升级。通过拓宽“进水管”,让更多电子顺畅流入量子点发光层,同时在池底加装防漏板,避免电子从中流失。
“优化后的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不仅效率提高到26.68%,亮度更是突破了27万坎德拉每平方米,器件发光寿命大幅延长到1241小时,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申怀彬说。
“这表明我国环保型量子点LED技术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樊逢佳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努力推动环保型量子点LED从实验室走向货架,将技术真正转化为产品,为市场带来高性能、环保的显示技术,同时推动绿色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王敏)
【科学报国正当时】一生只为“中国芯”——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实践探索
曾经,王大军口中的这片地,长期被海水倒灌浸泡,干涸后的土地泛白龟裂,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4‰,酸碱度接近8.5。”牛玉生说,新技术适合规模化施工,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率、肥效持久、快速施工的盐碱地改良新模式。
科学的传播对象不是少数人,是全体公民,要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的人群,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等,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工作。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得益彰……”两三分钟五六百字的开场白,其文风是科学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度融合;是数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珠联璧合的典范。
近年来,各地高校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热情参加并主导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成果颇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入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加快构建融合育人共同体,着力增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
当前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时期,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如何、如何针对性做好防范工作……记者就此采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
乙型流感的宿主相对单一,目前仅在人类和海豹中发现过乙型流感病毒,少量动物在实验条件下可以感染乙型流感,如雪貂或小鼠。
专家表示,儿童容易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应该要依据查体、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所在地区病原体流行情况等综合分析,进而合理用药。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图②:大洋86航次任务期间,潜水器布放前,技术人员拆除“蛟龙”号限位销和潜水器系固。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图③:执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考察作业。
银河系外恒星WOH G64的特写照片。这颗新拍摄的恒星WOH G64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大小约为太阳的2000倍,被归类为红超巨星,是人类已知最大恒星之一。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紧密围绕该恒星的“蛋形茧”,这种形状可能与垂死恒星在爆发成为超新星前,剧烈喷射物质有关。
由于依赖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淀粉,生产纳米纤维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此次,研究团队使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作出直径仅为372纳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意大利面,比某些光波的波长还要窄。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抗震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日前,记者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两地,了解地震科技如何为文物古建“保驾护航”。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展,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是全球面临的临床难题。
多支披碱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复穗状花序,这一特征使其与同属的其他物种有明显区分。传统披碱草的花序较为简单,而多支披碱草则在主轴基部延伸出多个类似小穗的分枝,且这些分枝的长度从顶部到底部慢慢增长,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上一篇:科教兴国专题——历史情况
下一篇:智算中心建设不可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