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的青少年AI素养如何培养?听听专家怎么说发布时间: 2024-06-09 来源:江南app平台

  

数智化时代的青少年AI素养如何培养?听听专家怎么说

  未来网北京6月1日电(记者 张冰清)“立足AI时代,中小学创新人才教育培训要倡导多元发展,更新培养理念,善用数字技术,加强科学教育,家校社协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在近日举行的AI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创新人才教育培训高端论坛上坦言,教育科学技术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着力推进三者融合发展,构建良性循环。

  如何让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跟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步伐,在虚拟环境中学会保护自身、鉴别信息、健康成长,不仅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问题,也是不少教育界专家呼吁社会关注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

  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力群在《智能化时代的青少年AI素养》主题演讲中指出,青少年未来将面临高度智能化的时代,因此开展中小学生AI科普教育,提升其AI科技素养意义重大。

  “中小学AI课程应以培育学生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AI科技素养为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角。”韩力群表示,AI技术引发了教学的精准化、因材施教的规模化和优质教师的普及化等改变,要利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协同改进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AI实验室主任卢宇,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实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要遵循理念体验、概念构建、实践创新的规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认知规律、逐步深入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和目标。人工智能课程主题的设计要结合领域热点、一线教导学生的经验和学生实际兴趣需求来做一直在改进,鼓励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学习,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三里校区)校长王红艳,介绍了学校在科技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的经验。玉泉小学将国家课程、课后服务以及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打造涵盖基础、拓展和实践三类课程的科技课程教学体系,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多层级的课程设置,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同时挖掘发现优势学生,设计更适合的科学素养培养路径,为其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分享了人大附中“人工智能+X”跨学科课程群的构建路径。他介绍,人大附中从AI学科基础和前沿应用两方面,挖掘AI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创新点,在教学设计中融合创新,以评促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基于真实场景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落实计算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智能素养。

  青柠美育数字平台运营总监,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美育教育与传播基金艺术指导郑小燕在分享中指出,美育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和作用。青柠美育以AI技术赋能美育教育,打造智慧美育平台建设方案,为美育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互动体验,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技术无法改变认知,数字化转型要靠教学观念和教育学生的方式的转变。‘数据驱动、流程再造’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最终目标。”北京市教育学院AI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认为,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精准教研。同时,用问题串培养教师的数据洞察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而言,于晓雅表示,AIGC使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使教育目标从知识获取转换为学生数字素养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校长和教师应重塑智能时代的育人理念,让孩子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能健康成长。

  “如何将课堂采集数据转化为证据是数据循证教学改进的关键。”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陆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大数据循证课例研究在课前运用证据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在课中遵循生成证据赋能课堂教学,在课后依托证据诊断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

  对于课堂提问的价值,王陆认为,问题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抓手。教师要关注能够激发学生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认知层级的高阶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义宝在《用以致问:GPT时代大科学教育价值追求的不二选择》演讲中阐释了“问、学、用”三个学习行为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提问是创新之源泉、创意之活水,提问背后的驱动力即是好奇心,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正是科学发现之母。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让孩子不仅努力勤学,更要精通“问学”。学校要构建“以问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解决”导向的问学体系,结合“教育+AI”创设的多元学习情境,培养出能发现新问题、提出好问题的英才,如此才能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筑牢高质量人才根基。

  西瓜创客、共创世界创始人肖轶翔展示了学生利用图形化编程语言创作的作品。他认为,AI时代的创新人才应是有激情、能主动学习、充满好奇心的,AI时代下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培养有目标、会主动学习的学生。西瓜创客为青少年提供人工智能编程工具以及课程服务,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为学生营造互学互助环境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阳光易德副总裁吴卫星从当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享了阳光易德通过学校安全风险大数据预警监控、分级预警干预策略制定、“家校社医”立体防护体系构建等举措,精准施策解决学生心理核心问题的经验。他介绍,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够有效赋能心理健康问题防控,以实时动态追踪、智能辅助诊疗等手段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守护学生心理安全。

  据悉,5月25日至6月2日,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正式开幕。本届活动以“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为主题,AI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创新人才教育培训高端论坛系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精彩活动之一,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北大园丁教育集团教育研究院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