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tyapp下载
2017年,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舍弗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的一则《紧急求助函》在业界掀起波澜。该公司在函中声明,其唯一的滚针供应商——上海界龙金属拉丝有限公司因环保原因被责令停产,导致49家汽车整车厂的200多款车型因缺少零部件而停产。若切换新的供应商至少需3个月,理论上将造成中国汽车产量减产300多万辆,相当于3000亿元的产值损失。
一家企业的环保违法违规竟能引发整条供应链的崩塌,让人慨叹。时至今日,这个例子还常被业内提及——以彰显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在10月19日举行的2023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多次重申: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构建绿色供应链势在必行。
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改善空气质量等多方面考量,建立绿色供应链都是一个新的重要话题。
“现阶段,全球现有气候行动正在进行盘点,与《巴黎协定》所设定的长期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不日将‘水落石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认为,参与《巴黎协定》的150多个国家提出的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以及慢慢的变多经济体为目标顺利实现而提出的一系列机制,已经对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和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日益演变出新的交易规则。
据不完全统计,已提出气候行动目标的企业,国内大约有1000家,国际上大约有3000家。柴麒敏指出,这些目标的提出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作用很明显。在排放相对强度较高的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相关目标已逐渐产生约束,并覆盖到上游的石油开采、炼化,再到下游日用品、纺织印染、汽车制造等诸多行业。不相同的领域的上下游慢慢地开始形成关于碳排放一系列数据的联通,以及从消费侧约束和驱动上游加快减排的一系列行动。
“受地理政治学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已渐渐脱离了市场原则。”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过去二三十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主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按照市场发展的逻辑和国际贸易规则,采购商可自由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近年来,受多种原因的交叠影响,全球供应链多有阻滞,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均有提高。未来,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深入实施,会慢慢的严格。
邹骥指出,从国内的发展形势来看,供应链的建立与完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产业体系的更新与调整。比如当下社会关注度相对高的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产业转移等工程,未来是否仍延续现有的发展模式,都将会影响供应链的布局。此外,现有很多政策和战略要通过供应链的管理来实现,比如“双碳”目标、能耗“双控”、碳排“双控”。
此外,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研究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还谈道,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区别相对明显。从国际发展的新趋势来看,随着CBAM等政策的发布和施行,如果国内企业向欧盟国家出口产品将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处境。
2023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显示,在全球严峻气候形势的驱动下,中外企业正在提速气候行动。参评的742家企业中,87%的企业作出气候承诺;约70%的企业测算了范围1&2(自身运营)的排放数据,披露排放量合计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4%的企业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评价结果增长超过一倍。
“企业是气候行动的主体。目前,各行各业的气候行动开展情况可概括为:整体碳数据披露情况有所提升,但披露颗粒度尚不足,企业的应对气候承诺亟待落实。”公众环境研究中心CATI指数项目负责人朱紫琦表示,目前气候行动的开展情况可概括为4方面。
一是超过7成的参评企业已经通过核算摸清自身碳家底,企业碳数据的核算及披露慢慢的变成了现在非财务披露和可持续披露的新常态。但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在披露碳数据时,碳排放清单以及清单中的热点排放源、范围3多大程度使用了供应商的实测数据去核算等情况还不够明确。
二是领先企业以产品碳足迹测算披露引导碳减排,产品碳足迹(PCF)相关机制的国际互认有待推进和落实。在50家企业披露的碳足迹等信息中,系统边界、数据是不是具有代表性等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这会导致其潜在用户无法全面客观地判断有关产品是不是真为低碳环保产品。随着CBAM等碳排放有关政策的出台,各方对产品碳足迹的数据质量、信息公开透明度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
三是多数企业发布的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覆盖范围3,但落实情况还有加强。一方面,已经发布相关目标的企业还没有披露目标的完成进度;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供应商的目标设定能力和落实气候行动能力还不足,需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及品牌客户的推动和支持。因此,现阶段企业已承诺的范围3碳减排或碳中和目标能否达成、如何达成还需打上问号。
四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推动供应链减排向上游延伸的进展缓慢,这与一批企业高调承诺的差距显著。据统计,目前仅有21%的参评企业通过绿色物流管理减少运输和分销过程中的碳排放,14%的企业识别了上游原材料中的热点排放源。
“共建绿色供应链已渐成主流化理念,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成为绿色供应链推进的方向,但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尚处初级阶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大量的采购企业的相关管理仍然薄弱。以环境合规管理为例,近10年,建立了环境合规要求和建立了定期检索机制的公司数大幅度的增加,但切实推动供应商就违规问题进行整改披露的信息数量却呈年年在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如果供应链的环境和碳管理缺乏透明度,不仅采购企业没办法向利益方展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也无法对气候承诺的落实开展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在已经开展气候行动的企业中,关注到化学品、废水等的公司数仅有4成左右,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环境和气候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延伸到供应链的高环境影响环节。
朱紫琦还谈道,在开展供应链环境和气候管理的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仅有不到2成参评企业组织了供应商培训等相关工作。
“展望未来,绿色供应链有可能成为工业领域降碳减污协同推进的抓手,欧盟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以及有关金融机构发布的披露要求,都在朝着供应链方向推进。价值链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披露将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马军表示。
“在新形势下,如何塑造更安全、更符合市场逻辑的供应链是当务之急。”邹骥特别指出,供应链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有关方如何对供应链做出估计、判断和管理,什么样的政策更能支撑发展,需要梳理清楚。最重要的是,建立供应链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要识别出与经济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关联度较高,同时对“双碳”战略和能耗“双控”有重大意义的产业链,并将发展状况梳理清楚,进而对症下药。
谈及如何建立并完善绿色供应链,柴麒敏认为,一方面,低碳、零碳产业和绿色金融是很重要的新赛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正成为全世界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新兴领域和经济增长点。对政府来说,要关注这些新兴领域涌现出的新问题,不断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建设数据平台、制定标准和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正在建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将为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仍将是真正的“王道”。现在,慢慢的变多的地区或产业正在推进建立零碳工厂、产业园区等,为供应链脱碳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这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的新趋势,也关乎供应链脱碳的能力。
“现在,与零碳供应链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还在探索阶段。”毛涛谈道,零碳供应链的探索与建立需多方助力,既需要相关政策支持,也离不开研究机构、第三方组织推动企业组织气候行动。特别是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和领域以及外向型企业,要重点引导。
10月1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2023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发布了第十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和第六期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
近期,中国石化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截至10月23日,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已形成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超25亿立方米,可满足1.6亿户家庭1个月用气需求,为今冬明春保供季夯实资源基础。
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认证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制度供给,规范认证实施,全面服务“双碳”....
近日,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10月24日,由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应急管理厅主办,陕西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蒲洁能化公司承办的陕西省“安全大讲堂进企业到车间入班组宣传活动”——重大危险源罐区泄漏着火应急救援演练活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邮编: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