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两会明确管理职能、完善运营模式助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发布时间: 2024-02-29 来源:移动互联领域

  新华网上海1月10日电(许超、许东远)在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翟骏、沙青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的管理和运营要做实、做细,真正的完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近年来,“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上海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1669条,健身步道和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5平方米。市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基本实现16个区全覆盖,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体育设施管理服务平台、来沪动·健身地图等智能服务平台也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谈及如何持续推进上海市“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实现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翟骏、沙青青认为,目前多方主导、多方管理的运营管理模式,管理职能出现交叉管理现象,部分项目管理空白,不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对此,两位委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要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翟骏、沙青青建议,以体育局为牵头单位,充分的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沙青青说:“政府负责组织公众参与、需求调查、规划协商等工作,视情况引进投资主体,委托专业公司参与公益性设施的运营、管理和维护。‘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管理要真正的完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其次,要统筹管理,明确权责。翟骏、沙青青认为,应尽快建立“上下结合、左右贯通”的多元治理机制,进一步转变职能、找准定位,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第三方委托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同时,沙青青表示,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做好质量把控,审核、指导、监督等保障工作。

  第三,要建立“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的评价体系。在制定都市运动中心、市民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驿站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翟骏建议,应针对不一样的平台设置具体不同的细则标准。

  第四,构建市民满意度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益。翟骏建议,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精准各类人群的健身、康养、娱乐等需求,结合现阶段“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的建设现状和不一样的区域的发展特点,制定社区、楼宇、园区、商圈、养老中心、郊区农村等不同特点的服务配置方案,更好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此外,为更好地监督“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相关项目的使用,翟骏、沙青青还建议,可搭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信息档案建立、信息查询、信息反馈等多功能集聚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建立“一网通办”平台的协作,逐步扩大市民对相关服务平台的了解,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